空艺术 | 丁乙新展大揭秘,《“十示”记》又是一次新挑战
2017/10/11

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对艺术家丁乙而言,并不得闲。九月底,他便赶赴纽约,在那准备着三场与之相关的展览,包括:9月28日在泰勒画廊开幕的个展“黑与白”,4件木板作品在肖恩斯库利工作室的展览,以及备受关注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大展“世界剧场”。而张罗完这一系列的海外展,丁乙又将马不停蹄地奔赴他的下一站——西安。10月14日,经过一年时间精心策划和筹备的丁乙大型个展《“十示”记》,将在西安美术馆盛大开幕。为了此次个展,丁乙创作了八幅新作。同时,展出的还有去年亮相巴塞尔艺术展上的新作“ 无限意象 ” 项目。

一个月前,我们同丁乙约了场专访,地点就在他位于西岸的工作室。在那儿,提前看到了西安美术馆的模型,精准标注着展出作品陈列的位置。对丁乙而言,从观众步入第一展厅起,展览的整个趋势就已经呈现在了眼前。

丁乙一边介绍着新展的特点,一边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墙上悬挂的四幅红色的新作。巨幅的尺寸,让观者需要仰起头,稍稍退远一些,方得画面的全貌。虽然,画的还是他一贯的“十示”,但是明显能从画面的趋势、色彩等诸多方面,感受到他新的变化。三十多年的“十示”还能画出新意,正是丁乙的厉害之处!

借由此次采访,丁乙也同我们分享了他多年来的创作中历程,以及那些年发生的故事……

80年代的当代艺术启蒙

“我学设计,其实是曲线救国。”

回顾80-83年在工艺美术学院念书的时期,丁乙半开玩笑地说了这样一句。那个年代,上海院校的艺术专业屈指可数,考学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。丁乙折中选择了更为稳妥的装潢设计专业,可正是这段“曲线救国”的经历,真正开启了他的当代艺术启蒙。

当时,他不仅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读到稀有的西方艺术书籍,也结识了在那儿教摄影的老师余友涵。虽然学的是设计,丁乙却靠勤奋的自学,坚持着绘画。他每天会翻墙出校,到嘉定的乡间画些素描、写生,然后请余友涵帮忙指点一二。那会儿,也在进行绘画摸索的余友涵则会拿出一些珍藏的画册与之交流。莫奈、郁特里罗、塞尚……这些大师的作品,深深吸引着丁乙。

“那个时候,余友涵有很多画册,而我没有。我就想问他借一本郁特里罗的画册。因为他笔下的法国街景和上海的街道很像,所有的风景没有阳光,全是阴天。那个时候,这种阴天忧郁的情调特别打动我,其中包含了浪漫、凄凉、忧郁、苦楚等等情绪。后来,我学郁特里罗画了很多地方,比如虹口公园、山阴路的小街……”

在那个流行主题绘画的年代,丁乙却沉浸在这些西方大师的绘画世界中。他一边阅读着赫伯特·里德的《西方现代艺术简史》,一边从郁特里罗、毕沙罗、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,汲取绘画的养分。

 

“十示”的不同阶段

1986年,是丁乙创作生涯的又一次转折,这一年他如愿考上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。而入学前,在玩具工厂设计包装的工作经验,带给了他灵感。工作中用来标示图稿时多次套色过程中的“十示”坐标成为其后来创作中的主要符号。

 

精准时期

1986-1991

“第一个时期,我追求的是精确,就是要让抽象的艺术回归抽象本质。”

靠着丁字尺和鸭嘴笔,丁乙一笔一划地开始了第一阶段的“十示”系列。他希望脱离当时传统的艺术,让设计和绘画相结合。这一时期的作品中,绘画的质地被统统抹去,画面更像是一张没有情感的画布。

 

口语化时期

1991-1993

“所谓的精确不一定是表面的,对精准的追求实际上是精神上的一种专注。那么,口语化时期就开始了”。

91年下半年开始,丁乙尝试着脱离工具带来的限制。这一时期,丁乙对精准有了新的解读,这种“自由中的精确”被他称之为口语化时期。

 

材料时期

1993-1998

“紧接着很多的材料实验进来了,让绘画有了更多的自由。那么第三个阶段又来了”

这一时期,丁乙的“十示”尝试了各种材质,瓦楞纸、粉笔、炭笔……有趣的是,每次拿作品出来拍照,邻居总以为他是个花布设计师。这样的误读给了丁乙新的启发,后来让他干脆买现成的格子布,在上面进行进行二次创作,直至布料完全改变。

 

荧光时期

1999-2010

“99年我开始了荧光色时期,也是因为感觉到上海的这种城市化变迁。”

临近千禧年,上海伴随着城市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丁乙眼中,最瞩目的是各种灯火照亮的城市,从高架桥的亮灯到外滩璀璨的夜景。对色彩有着天生敏锐度的他,想到了利用荧光色来表现这座不夜城的喧嚣与刺激。为数不多的荧光色,却在丁乙笔下用不同的组合方式,呈现出了一张又一张缤纷各异的画面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绘画之余丁乙也好收藏。在他藏品中,最受关注的大概便是1000多件Art Deco风格的物件。这一设计风格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,通过Art Deco的收藏,也让他更全面地认识了上海。

 

黑白时期

2010-2015

“到了10年左右,因为眼睛承受不了,我没法再用荧光色作画。于是改用了黑白的颜色,差不多持续了两三年。实际上从整个创作的立场来看,它也是对城市化的一个反思。过去好像把城市中的每个单元拉近了,感觉清晰地看到了这些东西。而黑白则让它退远,用更宏观和全面的角度看待城市化的发展。所以黑白时期的画更像是在画天空、宇宙,把城市推远了。”

实际上,从08年起,丁乙开始了对城市化进程的怀疑。想到城市的诸多问题,“乱”是他第一个蹦出脑海的词。加之长期使用荧光色导致了眼睛的疲累,回到纯粹的黑白,让丁乙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脚步,过滤了表象的东西,让艺术的本质呈现出来。

 

木刻时期

2015-至今

“15年我在龙美术馆做了一场个展。当时看了场地,第一眼就觉得整个空间太大了,而且钢筋混凝的建筑带给人一种冰冷感。我觉得这对我的创作是一次挑战。就开始想各种办法来挑战这个空间,后来先到了用木板。”

关于下一步

“对我来说就是马不停蹄,每一次的展览实际上都是一个新的挑战,作品转换了,语言也深化了。所以每次的展览,都把自己往前推了一步。明年我会在广东美术馆做个展,也许又是个挑战。”

采访中,丁乙坦言自己近两年才感觉自己称得上是个“职业艺术家”。所谓职业,就是把所有时间、精力、思考的内容统统和艺术创作关联。反观这两年的创作,丁乙热衷于向大尺幅的作品挑战,创作时需要保持着长久的站立。每日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,在他眼里并不算太辛苦,反倒有些乐在其中。甚至还会笑称持久的站立,让他“腿力惊人”。

因此,这两年来无论是创作的状态还是身体情况,都让丁乙进入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阶段。这些条件的铺垫,使他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创作更好的作品。

所以,相信当观众们走入西安美术馆的展厅,看到他今年的新作一定会发出由衷的赞叹。我们也期待,马不停蹄的丁乙在未来继续带来新的惊喜。

 

相关内容
  • “十示”记
    2017.10.15-2017.12.24 策展人:刘淳 西安美术馆 策展人前言 丁乙的“十示”自从进入一个个方格开始,逐渐走向视觉观赏 ...

沪ICP备2021019077号